应该怎样做父母?

阮玲玲(化名),女,16岁,因为厌学、逃学、离家出走被父母带来接受心理咨询与催眠心理治疗。

玲玲原是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成绩优异,常在班里名列前矛。父母对她满怀期望,指望她考上重点大学,将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高三上学期,玲玲就开始频繁地逃学,后来发展到要求退学。父母、老师、同学无不困惑不解,父母感觉女儿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在规劝无效的情况下多次逼着玲玲去医院看精神病门诊。刚开始医生认为玲玲很正常,接下来看到玲玲居然无缘无故背诵了一段某后代哲学大师的语录,于是便被诊断为轻度精神分裂。玲玲认为自己没病,拒绝吃药,但父母遵照医嘱,硬逼玲玲吃药,玲玲无奈离家出走,但还是被父母找回来了,于是送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中观察到,玲玲文静,秀气,健谈,思维清晰,知识面很广,看问题很有深度。

疗愈师:你决定退学一定是有你的道理的,在学校学习感觉很压抑,是吗?

玲玲:是。很早就不想在学校学习了。只是为了不让父母伤心难过而勉强呆在学校,因为他们一切都是为了我好,他们给了我生命,我不想辜负他们,虽然觉得上课和考试都没有意义,但还是坚持下来了。后来这种想法就说服不了我了。现在我觉得父母不过是给了我肉体,但在精神上无权限制我。

疗愈师:你这样认为是很有道理的,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退学的想法?

玲玲:高二的时候我就不想忍受了,开始背着父母一次次地逃学。

疗愈师:在学校太难熬了,是吗?

玲玲:是,我觉得在学校里保持自我太难了,我不愿意浪费时间、精力去应付学校和大人。

疗愈师:你不爱学习,可是你的学习成绩很好呀?

玲玲:我是一个好学生。但我对学习的理解不同,要求保持学习本身的纯洁性。但现实中,学习是为了将来有一份好工作,功利性太强。要我违心去适应这种学习,很难以忍受,觉得精力花得毫无意义。

疗愈师:你的思想境界比你的同龄人高很多,你看过很多课外书吧?

玲玲:是,家里人埋怨我看太多课外书了。我读书是因为有这种精神需求,学校的学习不能满足我的精神需求,反而还压制了我,这才去外界寻求精神力量的。

疗愈师:父母不能理解你,是吗?

玲玲:是,我偿试着跟他们沟通,但是他们没法理解,他们说哲学家都是骗子。我曾给爸爸写过一封十几页的长信,很努力地用他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想法。我告诉他青春期的精神觉醒是很正常的,他不用担心。我还说他们把我养大不容易,很辛苦。

疗愈师:父亲收到信后的反应怎样?

玲玲:当时他没有和我谈。

疗愈师:其实你很正常,你父母都带你到哪里看病?

玲玲:先是去一所大学的研究所看心理医生,后来又去脑科医院看精神病门诊,都是家人送我去的。

疗愈师:医生怎么说?

玲玲:开始认为我没有问题,只是有些抑郁,开了一些这方面的药。

疗愈师:那怎么后来说你是精神分裂呢?

玲玲:我在医生面前背了一段后现代大师德里达的语录,谈了一些尼采的观点,医生就说我精神分裂,要我住院。他们让我躺着,手和脚绑起来催眠,放一种音乐。那种音乐很古怪,没病的人都会被逼疯的。回家后家里人让我吃药,吃了后头疼,医生知道后又加了剂量,头就更疼了,还浑身酸麻,思维也变缓慢了。其实在这之前也看了很多医生,什么精神科、神经科、抗危机干扰中心之类,医生说我没有病,家里人不相信。

疗愈师:现在家里人采取什么方式对付你?

玲玲:禁止我看书、写文章,翻看我的日记、信件,禁止我和一些他们觉得不好的同学来往。也找过老师和他们认为学习好的同学来做我的思想工作。父母的情绪也很不稳定,很分裂的,一会儿利诱我去上学,气极了也会暴打我。

疗愈师:他们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管教方式怀疑过吗?

玲玲:没有。他们的价值观已经僵硬了,觉得是为我好,将来我就会明白的。

疗愈师:平时生活中父母对你是溺爱呢?还是很严厉?

玲玲:不算严厉,像养宠物一样,生活上照顾得非常周到。

疗愈师:对于你退学,学校是什么态度?

玲玲:我和老师没有思想沟通。他们觉得我退学是一种堕落。有的老师觉得我读的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中了毒。

疗愈师:也就是说,老师认为来自于学校教育以外的思想都是有害的?

玲玲:是的,他们就这么认为。

疗愈师:你父母是干什么职业的?

玲玲:算职员吧。他们以前是知青,下过乡,吃过不少苦。自己的岁月被糟蹋掉了,就想在下一代身上补偿。其实我能理解他们,就算打我,我也能理解。但他们不能理解我。我读的是重点中学,考大学不成问题,竞争只是进重点大学的竞争。学生们都很担心,中国人太多,将来怎么找工作啊?我有个农村来的同学,成绩中游,拼命努力地学习,一心想上好大学。我看她这么苦就会有负罪感,我自己对学习没兴趣,还要挤占别人的道路,简直太过分了。

疗愈师:你对将来有什么打算?

玲玲:我不想这个,不敢想,只是不想虚伪地生活。

 

玲玲是一个很聪明、有个性、资质很高的女孩。作为父母,应该为有这样的女儿感到骄傲。然而伤害玲玲最深的就是最“爱”她的父母。真正的爱就是尊重、理解与信任。

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在伤害甚至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他们根本不懂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只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塑造孩子,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这样的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

幸运的是,玲玲不愿意继续迷失自我,她要抗争,要为自我而活,虽然有些偏激,但终归是自己的选择,哪怕是错误的选择,也比按照别人的选择而活要好。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习惯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孩子,把自己的感觉当作孩子的感觉,把自己的经验当作真理一样传授给孩子。

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即便是错误的选择也比别人代替自己做正确的选择要好。做的选择越多,我们的生命就丰富多彩,我们相应也就越自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