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经历的痛苦,长大后至少再重复一次

有一位长得还算美丽的女性,她说当她走在街上总是感到很紧张、不自然,感觉别人都在关注自己,所以她也总是放不开。她为什么会那么敏感多疑呢?因为不久之前,她被人污陷而不得不辞掉教师的工作。她说她之前在一个学校做老师,包括她在内一共有四个青年女老师,其实这三个女老师联合起来欺负她,她们三人一起作证,说她散布了一个谣言,说一个年长的女老师和别人发生男女关系,她因为这个事情精神崩溃了,后来被辞退了。

三个年轻女教师排斥她是事实,她跟那位年长的女老师发生矛盾也是事实。她那么胆小懦弱的一个人,怎么会跟一个年长女教师发生矛盾呢?这与她的母亲有关系。她把对母亲的负面情绪投射到年长女教师的身上了。

她生长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有三个哥哥,三个哥哥都比她大很多。妈妈与爸爸感情不好,爸爸是一个不管事的人,不管家里发生什么事情,好像都跟他无关一样。这位女性从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把她当出气筒,她是被打骂长大的。妈妈打她是没有理由的,只要妈妈心情不好,她就遭殃。母亲经常打她的脸,让她很没面子。妈妈过度控制她,不让她随便跟别人一起玩耍,她跟男生一起玩,妈妈会用嫌弃的眼光看她,觉得她小小年纪就不正经,勾引男孩子。妈妈这样无中生有的冤枉她,让她很痛苦。在妈妈的眼里,她一无是处,很脏、很臭、还很没用。她很恨妈妈,所以她对像她妈妈年龄差不多的性格还相似的女性就很容易产生负移情。

刚开始进这家学校的时候,那位年长女老师对她也挺好的,但她不知道为什么,她对这位年长女性本能地排斥,渐渐两人发生了矛盾,后面排挤她的那三个年轻教师就找到理由来陷害她,因此她被学校辞退了。

在原生家庭受到严重的伤害,如果没有经过处理化解,就会不断地被复制,从一个对象移置到另一个对象,从一个环境移置到另一个环境。因为我们的潜意识会把相似的东西当成同一个东西,目的是避免再次受到伤害。比如你曾经被一只狗咬过,从此你很害怕这只狗,你不但害怕这只狗,你还会害怕所有类似的狗,甚至害怕所有的狗,如果害怕的程度很重,不但害怕所有的狗,还害怕所有有着狗一样皮毛的动物,如猫等。上面这位女性从小受到妈妈的伤害,她很害怕妈妈,也讨厌妈妈,她还会害怕讨厌与妈妈年纪类似及性格类似的女性,比如那位年长的女教师。

这些从小心灵受到严重伤害的人,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他们对人戒备防犯心理特别的强,在不了解别人是好是坏的情况下,会暂且把别人当成坏人一样戒备,非常不信任人,还过度敏感多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你不喜欢别人,别人自然就不喜欢你。你对人有戒备心理,别人就容易讨厌你。那三个年轻女老师不喜欢她应该是她负能量很重,与人相处会让人不舒服,所以就想把她给挤走。

被人陷害之后,她对人就更加不信任了,走在大街上,感觉陌生人也对她不友好。这很好理解,因为她过度敏感多疑,她是用防备的警惕的心态来看人的,她这种态度让人不舒服,于是别人就回敬她不友好的表情,别人的不友好被她捕捉到了,于是她更加紧张不自然。如果她不能觉察自己的心理活动,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想像或注意力,她会不断地重复类似的伤害事件。类似的伤害事件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向内关注我们的心灵,把郁积在我们潜意识中的负能量处理化解掉,不要让它继续侵蚀我们的心灵了。

母爱是社会与人类发展中最伟大的力量,所有的生命繁衍离不开母亲的怀抱。生命在它的初始阶段总是脆弱的,看看自然界中一颗小小的植物,她要绽放花朵不仅需要旺盛的生命力,还需要温暖的土地、明丽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水。母亲的怀抱是土壤,母爱就是阳光,但土地有冰封之季,阳光也有炙热之时。

从小缺乏母爱的孩子终生受着“无所归属”的焦虑的折磨。但过度的、无节制的母爱却也是一把双刃剑,她给予孩子生命快乐的同时也磨灭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敢精神,使之变得依赖、敏感、神经质,这样的孩子拒绝长大。

 

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

家长失信于孩子,害处相当大,一是这会让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的事也可以不办理;二是家长会失去孩子心中的威严。

面对孩子起初的不合理要求,要用爱的原则、爱的理由去拒绝他,因为孩子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总有一天他的欲望会大到你不得不拒绝,到那时,他受到的打击就更大了。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在批评或惩罚之后,施以温情是必要的。这等于告诉孩子,大人否定的不是孩子本人,而是孩子的错误行为,管教要有一个充满爱和信任的结尾。

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多承担些责任,孩子才会长大。

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容易体验到不安全感,不敢面对困难,动不动就退缩或回避,甚至出现社会适应困难。

真金是从火中锻炼出来的,强者是从磨练中走出来的。度过严寒的人才知道太阳的温暖,走过沙漠的人才知道水的甘甜,经历痛苦磨难的人才知道生活的艰辛从而珍惜人生。所以放开手,多让孩子自己去承担他能承受的“磨难”吧。

 

心理能量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是感应。

感应的第一种表现是:相似者相互感应,这就是触景生情的原理。在一个人的内心中,感情上是同类的事件,不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互相吸引并结合。所以一个人快乐的时候想到的都是快乐的事情,而忧伤的时候回忆起来的都是痛苦。

感应的另一种表现是:相反的事情会相互感应。在思维中想到一件事,不仅会联想到和它相似的事情,也会联想到相反的事情。比如看到花开,就会联想到花会凋谢。

发表评论